但凡位列非遗名录,其项目必古老,技艺必精湛;传承人除了是该门类的翘楚之外,也一定有独步天下的绝活。深圳非遗项目“剪影”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期培就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七秒成影”的绝技也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数十年的观察和实践所得。
“深圳记忆”项目组探访已经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剪影”艺术。
1989年,刘期培斩获四川省首届“民间艺术节”特别奖,次年受邀踏上岭南热土,开启广东视野。之后,他辗转香蜜湖、深圳民俗村,就此扎根深圳。
刘期培表示,剪影艺术来自民间,是传统剪纸中的一绝,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发展使之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剪影传承人刘期培。
▲刘期培的艺术剪影作品《春天的故事》。
源于皮影,别于皮影
剪影,又称剪像,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它源于皮影,别于皮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刘期培说。
记者了解到,刘期培祖籍四川彭州,其祖父刘继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从事剪影和各种剪纸活动,是当地方圆百里最有名气的师傅。剪影是刘家的家传绝活,刘期培从小随父刘述保学习剪影。在耳濡目染之下,刘期培于“剪、画、医”中唯对剪影情有独钟。父亲言传身教,对刘期培进行了严格的训练——用麻绳缠绕钢筋做成铁笔,让他在十厘米厚的沙盘上练功,还训练他用无名指、小指加虎口控制剪刀。经过艰苦的训练,刘期培剪影技艺进步很快,甚至超过其父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刘期培介绍说,剪影起源于我国古老的皮影戏艺术,二者都是运用物体的投影造型,并采用侧面造型的手法。不同之处是:皮影戏人物制作材料是动物皮革,制作工具是刻刀等;而剪影的制作材料是纸张,制作工具是剪刀。
“剪影艺人在吸取皮影戏人物造型手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剪纸比刻皮更加灵巧的特点,融合艺人的自身艺术感受,给创作对象加以夸张,挖掘其内在的形象美、幽默美和含蓄美,使其成为高度概括的逆光造型,使剪影成为源于皮影、别于皮影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刘期培说。
▲刘期培的剪影过程具有表演性,动作迅速、手法娴熟,表情丰富,最短七秒完成,总能引起连声叫好。
“七秒成影”追求神韵
采访现场,只见刘期培左手持黑色绒纸,右手以无名指、小指及虎口控制剪刀。他一边观察,一边剪纸,时而皱眉,时而噘嘴,身体也随着节奏左右移动,剪走龙蛇。短短7秒钟,一幅精致的人物头部侧面剪影便奇迹般地呈现眼前,大家无不为他高超的技艺击节叫好。
刘期培表示,接触剪影艺术,最早来自父亲的启蒙,“而美育的起步,则源自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时母亲的侧影。这种美好,影响了我的一生,从而下决心走上剪影技艺的道路。”
刘期培表示,剪影艺人在创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材料都很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绒纸即可,但剪的过程却大有讲究。“首先,要对作品的对象(即要展现的人物)仔细观察,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出其相貌特征、与别人的不同之处。随后开始动剪刀,根据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众不同之处,略加夸张。此时,艺人下刀准确果断,心、眼、手三者合一,一气呵成,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作品人物剪得比例准确、特征突出,达到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为人剪影,一定要像。为了达到“像”的目的,刘期培观察人物很准很细,有看人过目不忘的本领。此外,他认为,剪影是一门微差出窍的艺术,“我剪影追求的是写意和神似,讲究‘抓神’,要表现人物的‘神韵’。”
▲剪影艺术需要多年的钻研学习,图为传承人为徒弟们讲解剪影运刀方法。
剪影是一门精细的手工艺术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夏侯蓝评价说,剪影艺术不同于其他美术类艺术品种,有前人留下的许多作品,显示出历史的厚重,“剪影创作的观念和技巧都是通过代代相传而遗留下来的,依然具有浓厚的传统艺术特色和悠久历史的印记。剪影之大写意的观念与中国写意水墨画的一些观念大同小异。因此,剪影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对它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师徒同剪一人,切磋技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剪影需要一定的天赋,并且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年轻人多不愿学,已经是后继乏人。但值得庆幸的是,刘期培除了长期进行剪影艺术的传播、推广工作,他已收李丽、韦付印、女儿刘雅洁等为嫡传弟子。其中,李丽跟随刘期培学习7年,回到老家河南商丘后,专门开店剪影,在当地普及剪影艺术。刘雅洁已在众多才艺大赛中崭露头角,曾在深圳外来青工才艺大比拼中荣获金奖。韦付印从师5年,闲暇时间已能独立剪影。此外,刘期培授徒传艺,还带有一批以台湾人士居多、有美术基础的学生。
“剪影是一门精细的手工艺术,只有经过长期勤学苦练和反复实践,方能达到运剪自如、得心应手的地步。我期待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能靠近、走入剪影艺术。”刘期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