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风范长存——深切缅怀图书馆界泰斗谭祥金先生
[ 关键词 ]谭祥金
编者按:2021年7月6日晚,原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图书馆界泰斗谭祥金先生,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3岁。此文发表于7月8日深圳图书馆公众号,今刊发于此,以表达本刊编辑部对资深编委谭祥金教授的追思与缅怀。
高山仰止,风范长存——深切缅怀图书馆界泰斗谭祥金先生
深圳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36
1939年,谭祥金先生出生在湖南省澧水之滨的一个小县城津市,1959年被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录取,成为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自此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图书馆事业。
1988年,他南下广州,到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今信息管理学院)任教,也开始了与深圳图书馆长达数十年的深厚缘分。
我去深圳的次数逐渐多了,因为那里有我在北京相识的老朋友,也有我的学长,他们带我参观新建不久的、位于红荔路的馆舍,向我介绍深图的发展,我对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的深圳图书馆的很多措施接近我在国外见过的图书馆。
——谭祥金《我和深圳图书馆》
追溯往昔,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研发、深圳图书馆中心馆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图书馆之城”推进等方方面面,谭祥金教授始终“高度关注深圳图书馆的成长和发展,是深圳图书馆事业及其享誉全国的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重要见证者和引领者,多次主持深圳图书馆项目论证”。(摘自吴晞《高山安可仰,徒手揖清芬——〈谭祥金赵燕群文集〉读后》)
提到深圳图书馆,我的心中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到由衷的骄傲。我总是说,深圳图书馆对图书馆事业对人们的最大贡献,是在公共图书馆界起着引领潮流的作用。
——谭祥金《我和深圳图书馆》
照片摄于2003年8月、西藏
1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图书馆应用软件”
1996年,谭祥金教授在《广东省图书馆自动化》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深圳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深圳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是文化部于1988年作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下达,由深圳图书馆承担,并组织湖南、黑龙江、湖北、甘肃、四川、江苏、辽宁和广东8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参加研制,共同开发出来的一套能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多种类型图书馆使用的通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
1998年5月26日,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十周年纪念暨ILAS II 新闻发布会上,谭祥金教授又作了题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图书馆应用软件》的发言:“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起初是引进或研究单功能系统,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集成系统,到90年代初期,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适应性较强的自动化集成系统并推广应用,从这时开始,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才真正进入实用阶段。在众多的集成系统中,深圳图书馆组织研制和开发的ILAS是佼佼者” 。
从1991年12月我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通过鉴定,1999年8月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ILAS II)通过鉴定,1999年8月联合采编网络系统(UACN)通过鉴定,到2005年5月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与应用平台开发通过鉴定,谭祥金教授长期关注深圳图书馆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历次担任上述项目的鉴定委员会委员。
我们需要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图书馆应用软件,只有这样才不受制于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ILAS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
希望ILAS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并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还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因为ILAS不仅是深圳的,也是中国的。
——谭祥金《祝愿ILAS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2 “深图新馆的一砖一瓦 都融会了谭先生的心血”
深圳图书馆是谭祥金教授继国家图书馆之后,工作时间最长的图书馆。
2001年1月,谭祥金教授被我馆聘请为特别顾问,指导并参与深圳图书馆新馆(项目名称为“中心图书馆”)筹建工作。中心图书馆筹建办公室正式成立后,他作为成员之一全职投入艰苦的建设筹备事务中。从2001年到2006年,整整五年半,谭祥金教授“每周一上午去深圳,周五下午返回广州”,不仅参加招标、评审、论证及设计方案的拟定,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献计献策,还在建筑工地坐班,“兢兢业业,未曾有丝毫怠慢”,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融会了他的心血。他戏称自己是深图的“编外员工”,和深图有一种“切肉不离皮”的亲人般的感觉。
2006年7月,深圳图书馆新馆落成后,谭祥金教授还当起了“导游”,向海内外无数同行介绍起自己参与打造的“大作”。
“这次深图的建设,对深圳来说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是深圳图书馆事业新的里程碑,但我觉得它的意义不只局限于深圳,对全国图书馆事业都有影响。”回到中山大学后,谭祥金教授在两年多时间里先后于台湾、大陆的刊物上连续发表10篇文章,将近5万字,专门论述深圳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办馆经验、新馆建设中的新思维等。
深圳图书馆新馆首倡并积极践行“开放、平等、免费”的理念,谭祥金教授认为这“回归到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因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他同时认为“在应用现代先进技术方面,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深圳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界是引领潮流的,深圳图书馆新馆的亮点是在全国率先应用RFID技术,标志着图书馆向智能化的发展。”(摘自谭祥金《图书馆建筑的实体与灵魂——以深圳图书馆新馆为例》)
下面的时间线,勾勒出谭祥金教授参与深圳图书馆新馆建设的身影:
1998年1月16—18日,作为评审委员会中唯一一位图书馆专家,谭祥金教授参加了“深圳文化中心(中心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方案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与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一起评议审定参评的设计方案。
1999年8月2日,参加《深圳中心图书馆网络建设》方案论证会。
2000年5月17—18日,参加深圳图书馆新馆发展战略论证会。
2001年7月9日,被聘请为“中心图书馆筹建办公室(深圳市文化局批准成立)”业务顾问。
2005年4月5日,参加深圳图书馆新馆美化装饰总体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5年6月17日,参加深圳图书馆新馆家具配置方案论证会。
2006年4月23日,参加深圳图书馆新馆落成社会各界人士恳谈会。
3 参与筹建公共图书馆研究院,推动学术研究与发展
谭祥金教授致力于学术研究与发展,他“希望大家加强理论的学习和钻研,把实际工作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境界更高一些,把文章写得更深入一些”。(摘自谭祥金《第18届15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论文点评》)
2004年12月28日,《深图通讯》编辑委员会成立,由谭祥金教授等23位学界、业界专家组成;此后,谭祥金教授一直担任该刊编委,多次参加编委会工作会议,并于2009年3月参与推动该刊更名为《公共图书馆》,同年4月10日参加图书馆专业刊物编辑工作座谈会暨《公共图书馆》杂志首发式。
谭祥金教授参与筹建公共图书馆研究院,并担任首届院务委员会主任,参与《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0)》策划编撰和文化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推动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三馆联合编辑出版《图书馆学家文库》;参与策划举办李华伟博士图书馆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李华伟文集》首发式等一系列重要项目。他称公共图书馆研究院是“三代同堂,三力共推,三股力量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2009年11月16日,公共图书馆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深圳举行。这是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中国图书馆学会和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出任指导单位,深圳图书馆、深圳图书情报学会主办的学术研究机构。谭祥金教授任公共图书馆研究院首届院务委员会主任。
2010年3月18日,文化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座谈会在深圳图书馆召开。谭祥金教授出席会议,并参与规划编制起草工作。
2010年11月29日,谭祥金教授主持召开公共图书馆研究院2010年会,同日参加公共图书馆高峰论坛。论坛上,发布新书《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0)》。谭祥金和赵燕群教授合撰了该书第七章《2005—200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
2010年12月28日,《图书馆学家文库》之《谭祥金赵燕群文集》首发并于2011年3月31日《公共图书馆》编委举行《谭祥金赵燕群文集》座谈会。
2011年11月17日,由深圳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研究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主办的“李华伟博士图书馆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深圳图书馆举行。同期举办《图书馆学家文库》之《李华伟文集》暨《书籍殿堂的智者》(李华伟先生中文传记)首发式。谭祥金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4 “图书馆是天堂,图书馆员就是天使”
谭祥金教授一直非常重视图书馆队伍的建设、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图书馆是天堂,图书馆员就是天使”(摘自谭祥金《“2006海峡两岸图书咨询学学术研讨会”闭幕会讲话》),“图书馆员的理想就是要将图书馆办成人间天堂”(摘自谭祥金《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意识》),“图书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对一个图书馆的评价,往往首先注意的是有多少藏书,多大面积,有什么设备,容易见物不见人,应该说人才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摘自谭祥金《深圳图书馆的成功之路》)。
对于深圳图书馆,他寄予了极大希望:“深圳图书馆现在有200多人,要在这个队伍中培养一批素质好业务强的骨干人员,他们在馆内是中坚力量,在馆外是代表人物。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在全国和全省图书馆界不同领域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
1997年3月21日,谭祥金教授在深圳图书馆作“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历程及其启示”学术报告。
2007年3月31日,谭祥金教授率“广州市图书馆专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学员55人到访深圳图书馆。
2008年,深圳图书馆举办人才研修班,谭祥金、赵燕群教授共同负责组织、安排课程,带队到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图书馆参观考察。
5 “图书馆之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
谭祥金教授一直关注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2004年就曾评价:“一个城市提出建设图书馆城的构想,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深圳领导者的远见卓识。概括说来,建设图书馆城就是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达到丰富文化生活、支持终身学习的目的,这就抓住了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根本问题。……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图书馆城的举措,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摘自谭祥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启示》)
2007年3月,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化局颁发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 (2006—2010)五年规划》,明确将“自助图书馆 ”列入主要建设任务。一年后,2008年4月7日,谭祥金教授作为文化部聘请的验收委员会主任,对我馆研发的文化部科研项目——“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技术验收。
2009年2月12日,在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深圳图书馆承办的召开的“感恩改革开放——图书馆界资深专家(深圳)座谈会”上,谭祥金教授指出,“‘图书馆之城’的实施,使深圳地区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在国内大城市位居前列,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水平。‘图书馆之城’为普通市民带来了很大便利。”同年,深圳市文化局初步拟定“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并征询多位专家意见。谭祥金教授读后,称赞该指标体系是他“至今见到最详尽的相关资料”,并认真、详实地针对经费预算、持证率等内容提出十项修改意见。
2010年10月21日,谭祥金教授参加《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11—2015)规划》初稿专家座谈会。
2012年8月21日,谭祥金教授作为广州“图书馆之城”调研组和广州图书馆新馆建设调研组成员,到访我馆并座谈。
2016年12月19日,值深圳图书馆开馆30周年之际,谭祥金教授参加 “回顾与展望——深圳市‘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专家策划会”。
哲人辞世,风范长存。为了图书馆事业,他一路风尘仆仆,倾尽心血,可谓劳苦功高。他的精神、品格、智慧、风骨,将在图书馆事业后来人心中永存,薪火传承不息。
谭祥金先生千古!
(来稿日期:2021-07-08 责编:魏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