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棉塑 时间:2020.04.02 来源:原创

肖氏棉塑

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演活动近日亮相龙华,在热闹的展演队伍中,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肖氏棉塑吸引了众人目光。那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棉质彩衣小人,玲珑有致、朴拙有趣的配饰道具让人爱不释手。

感受过合成号百年小食、大鹏濑粉、打米饼的手工作坊,体验过客家凉帽编织技艺、永丰源国瓷的制作流程和精妙绝伦的剪纸艺术。近日,“深圳记忆”项目小组在肖氏棉塑第四代传承人罗晓琳的带领下,体验“棉质软雕塑”的创作过程,聆听百年传承故事。

据了解,“深圳记忆”文化项目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发起。活动旨在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陆续对深圳传统手工艺传承进行深度走访和纪录,通过采访征集、拍摄纪录片、举办展览、建设数据库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献征集开发工作。

该文化项目同时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之《发现深圳》周刊开辟“深圳记忆”专栏,让市民读者了解更多深圳人坚守文化传统的传奇故事。

东晋时期已有记载

一个行李箱、一个手提包、一个针线盒,构成了棉塑艺术家罗晓琳的出门“三大件”。那里面存放的,除了精致的棉塑成品,便是大大小小的棉花、布料、小铁丝、绢缎等各种原料、素材。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出身、从母亲丁维桂手中接过衣钵的罗晓琳,自小跟随长辈习画缝绣。在家人的潜移默化下,她将棉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以《菩萨与弟子》《敦煌飞天及乐舞》《姊妹情》《一家亲》等棉塑作品,斩获国家级、省、市多类奖项,更将甘肃民间艺术带到深圳,生根发芽,成长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罗晓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千百年来,靠母女婆媳之间的口传心授,棉塑在世代相传的一针一线之间体现了造型文化艺术的精巧与神奇,也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执著追求。

 

罗晓琳介绍,棉塑是我国珍贵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时期王嘉的《拾遗记》。棉塑以棉花造型和成胚,再以针线结合绘画经手工缝制、塑造、抽搐、刺绣、绘染、定型等诸多复杂工序,辅以不同装饰、服饰于一体,其表现形式多样,造型缝制工艺独特,师徒口传心授,既表现民族民俗的风韵,又能集中反映时代主题。

历经四代,口耳相传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罗晓琳与棉塑结缘,皆缘起于母亲丁维桂与第二代传承人肖英之间一段因缘际会的故事。

罗晓琳告诉记者,肖氏棉塑源于清朝末年,东北辽阳地区的王桂芳是第一代传人,相传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支系的后裔。她家传针线活很好,绣花、搐荷包、做布娃娃、绣缝狮子等各种动物。第二代传人肖英从小非常喜欢母亲缝作的各种动物、布娃娃、荷包并反复试作。新中国成立后,肖英来到兰州女子师范任教导主任,发掘了第三代传人丁维桂,也就是罗晓琳的母亲。肖英毫无保留地将技法教给丁维桂,丁维桂以她在甘南草原工作36年的体验,创造性地创作了一大批藏族人物棉塑,继承、创新、丰富并发展了肖英的棉塑人物,在1994年成为甘肃“民间工艺美术家”,2014年成为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丁维桂学习制作、创新棉塑的过程中,感染了女儿罗晓琳,精于手工缝绣的妈妈与学绘画专业的女儿合作浑然天成。在创意上,罗晓琳比较有新意,注重刻画塑造人物的情感和形态;而妈妈则发挥针线和造型的优势。

妈妈从兰州辗转甘南藏区,在漫长的36年间,在继承西北地区棉塑工艺的基础上,创作了棉塑藏族人物系列;女儿则将手艺带到深圳,又过了17年,创作了反映深圳地域特色的舞狮娃娃、客家风情、滨海之春等系列作品。

这是一门“母亲的艺术”

罗晓琳表示,最初制作棉塑,更多是希望给辛劳的母亲予以帮助,助她一臂之力,“不忍心看她一个人辛劳,日日灯下缝缝补补,给她分忧;更不忍心,看到这样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就此逐渐没落、失传。”于是,在深圳广电集团后期制作部门工作的她,将业余时间全部投身棉塑事业,并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走出闺房,推广这门古老艺术。

罗晓琳认为,棉塑是老祖宗留下的独特纯手工艺,它不是简单的针线活、手工活,也需要创意、构思。“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要建立在了解和掌握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关键是要尊重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成果。我的作品也有传统的东西,但更多想通过绘画在神韵中加重人物情感部分,这才是更打动人的东西。”罗晓琳说。

至今,罗晓琳仍坚持百余道工序全部以纯手工制作,并将手艺传给喜爱它的人们。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三位徒弟长期跟随罗晓琳在学习中,他们均能独立完成作品,并且还能走进社区学校进行推广、培训、服务。

罗晓琳感慨地表示,棉塑手艺是一门“母亲的艺术”,它由母女或婆媳世代传袭而来,一针一线间,串起来的是生活的点滴,表达的是内在的情感。它赋予作品以灵魂,蕴涵着一代代女性的智慧与灵气,是亲人朋友邻里间细腻情感的外化,有着厚重而又浪漫的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命力。

罗晓琳期待着作品能有所突破,更期待着开一家“棉塑手工体验店”,让更多人参与其中,静享传统手工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