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剪纸
“深圳记忆”文化项目小组在深圳非遗“田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田星的工作室中,提前领略浓郁的陕北剪纸民俗风情。
采访剪纸艺术家田星不是第一次了。不论在深圳非遗展演的活动现场,还是深圳各高校、中小学校的非遗课堂,抑或是面向国外友人的中华文化推介会上,田星总是用她温暖的笑容、耐心地讲解,向世人介绍她最为钟爱的中国剪纸艺术。
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古今人物……挥舞着手中的一把小剪刀,田星三下两下就能将这些在纸上剪成栩栩如生的图案,让人心生喜爱,啧啧称奇。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夏侯蓝表示,“田氏剪纸”是一种散发着浓烈的民俗气息的民间美术,它有着黄土高原蕴藏的原生态深厚文化底蕴,“以古朴、粗狂、天真、自然的个性呈现出原始的艺术魅力,保留了古老图腾文化艺术形态和本源哲学内涵。”
关于非遗,人们往往惊叹于它的珍贵和古老,其实,绝活背后传奇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曲折的传承脉络更让人唏嘘不已。据介绍,2018年“深圳记忆”文化活动陆续对深圳传统手工艺传承进行深度的走访和纪录,向公众介绍该传统手工艺的概貌、特色、源起、传承和发展,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探访、人物口述、工艺还原等方式呈现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精湛的技艺、精美的作品和独特的匠心。活动希望通过多层面的整理记录,讲述历史的同时,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承载和传承地方文化,让更多深圳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之《发现深圳》周刊也将在每周二开辟“深圳记忆”专栏,让市民读者了解更多的深圳人和他们坚守文化传统的传奇故事。
会抓剪刀就会剪纸
生于1966年的田星,与剪纸艺术已相伴走过46个年头。她6岁学艺,在母亲和姐姐的耳濡目染下开始自觉拿起剪刀,剪起窗花。
“会抓剪刀就会剪纸。”在幼小的田星心中,没有女人不会剪窗花,而世界上最美的图案就是透过光亮照耀的窗花剪影。
田星成长在有着“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美誉的陕西省宜君县。田星说:“我的家乡自古就有‘上炕剪刀下炕镰’的谚语。当地衡量一位女子是否美好的标准就是一个‘巧’字,而拿起剪刀绣花、剪纸是每家女娃必备的技能。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喜欢跟着奶奶、妈妈和姐姐嫂嫂坐在炕上学剪纸。那时候,母亲总是买回一些白纸和红纸,白纸贴窗户,红纸则用来剪窗花,贴在窗上做装饰。那时,看着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母亲手中霎时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心里既好奇又崇拜。”
卷起来堆满整个书房
在对美的向往下,田星开始正式从事剪纸艺术,因为出众的绘画天赋被选送到县文化馆深造,其彩色剪纸作品《龙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声名远播,一跃成为中国剪纸界的佼佼者。
一把剪刀、一张纸,田星就能开工了。精致的小蝴蝶和窗花几分钟就能剪好,大型的人物、花鸟等,少则几天,多则数月可以完工。田星表示,多年来,她创作的剪纸作品不计其数,卷起来可以堆满整个书房。
剪纸、美术、再回到剪纸。这期间,田星既受到民间美术的浸淫,也得到宜君县文化馆考古学家孙相武、王秦君,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修建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室乔晓光等老师的专业指导。
“艺品如人品。学习剪纸,首先要学好文化,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田星始终记得恩师、陕西省美协副主席修军对她说的每一句话,而她也将自己的学艺经历概括为“从一名普通的民间画爱好者,到颇具个人创作风格的作者,直至成为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南北派剪纸艺术兼容
“中国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的剪纸是1500年前新疆吐鲁番古墓中出土的实物。”田星表示,经过多年摸索,“田氏剪纸”作为中国南北派剪纸艺术兼容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和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类型上,可以分为人物、动物、飞禽、花卉类,主要用途又分为春节、嫁娶、礼仪、刺绣底样等四大类。
在创作了大量民俗题材的作品后,田星将目光聚焦深圳本土题材,并融入西方绘画和雕塑原理,新一代大尺幅的当代剪纸作品成为田星的升级之作。而作为非遗传承人,田星将近几年的工作重心转向剪纸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田星欣喜地告诉记者, “田氏剪纸”艺术已有了第五代传人,近年来已授徒近百人,徒弟来自珠三角、港澳及海外,而经她指导过的学生更有5000余人。“这些年,我每回一次家乡,就会听到老的手艺人去世的消息,这让我心生感慨。有真材实料,还是要传下去,只要你愿意学,我就倾囊相授。作品不舍得卖,手艺还是舍得教的。”质朴的田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