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源

更多

“穿城而过,走读深圳”系列讲座第三辑第九讲:解构深圳经济——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和走向世界

中华诗词大讲堂第二季(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东坡的人生与词作

中华诗词大讲堂第二季(七)漫谈唐宋词的形体美与阴柔美

中华诗词大讲堂第二季(四)唐代山水绝句:以小见大的时空书写

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

更多

史前、历史、现实、未来:从动物文学到科幻文学

发端于19 世纪的科幻文学与动物文学,是现代科学思潮与叙事文学联姻的产物,近年来深受青少年读者欢迎。动物文学是以自然史中的动物为镜像,面向人类遥远过去的文学。科幻文学是以科学技术为自变因素,面向人类未来无限可能的文学。青年学者作家袁博将结合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体验,谈从动物文学到科幻文学揭示的史前、历史、现实、未来历程中人性与文学的永恒。

张开童话的眼睛看世界

童话是什么?童话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与孩子一起重新成长,从童话中发现智慧,将工作、生活、生命融合,顺势而为,回到单纯的源头,因应繁复的事象。本讲嘉宾将以真实的生活经历、典型的创作案例生动阐述儿童文学的无限魅力。

非虚构文学:人人可以拥有的文学

人人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然而,因为我们对“生活”太熟视无睹了,我们稍微要“跳”出来一些。“非虚构”作为离普通人最近的文学方式,是人人可以拥有的文学。本讲将介绍非虚构概况,分享作品《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看不见的蛇口》创作经历,并从选题、田野调查、情节设置等方面详细探讨怎样入手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我的母亲做保洁》

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本讲以《我的母亲做保洁》的创作过程为例,呈现非虚构写作的具体实践。

健康讲坛

更多

中医体质调理与恶性肿瘤的防治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在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通过中医的整体调理,改善体质,消除恶性肿瘤生长的环境,来祛病防癌;另一方面,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病灶稳定率、抗复发转移、提高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多方面作用。本期讲座将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中医九大体质的辨识,重点探讨中医体质调理与恶性肿瘤的防治。

关注肺癌,科学防治

肺癌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简称,是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肺癌在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首位。肺癌的治疗效果与发现的早晚有密切关系,随着胸部低剂量薄层CT扫描的推广应用,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不是难题。本期讲座,嘉宾将为我们带来一堂关于肺癌防治的实用科普:肺癌的分型和高危因素、早中晚期的临床表现、需要重点筛查肺癌的人群以及肺癌的早筛早诊手段。同时,还分享现代医学的发展为肺癌的治疗带来的先进方法、不同阶段肺癌的治疗手段、影响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因素。

“头顶”危机——脱发原因解析与防治策略

《中国人头皮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超2.5亿人脱发,30岁以下人群占脱发总人口的69.8%,相比于上一代人脱发年龄提前20年。导致脱发的原因是多样的,包括遗传、激素、某些疾病、药物、机体的免疫状况、头皮损伤、营养和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本期讲座,嘉宾将为我们科普脱发的界定和误区、临床治疗手段以及日常科学养护方法。

漫话甲状腺,守护健康源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甲状腺掌管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直接参与了人体内分泌代谢系统的调控,一旦它出现异常,可引起“蝴蝶效应”,可能使身体的代谢发生多方面异常。本期讲座,张健博士将应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图文并貌地科普甲状腺的基础知识,甲状腺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式,以及甲状腺如何自查。

深图品书

更多

这部纵横家实战演习手册,全是奇策异智,值得一读——《战国策》品读

有一天,我夸家里的小朋友长得帅,他说建议我读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之美他者,私他也;妾之美他者,畏他也;客之美他者,欲有求于他也。 那各位读者,您觉得我是私他还是有求于他呢? 其实,我夸他帅只是希望他多刷几道题、多背几个单词而已,这也算是有求于他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部入选了“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家庭经典㌳6†瘀

深图品书|不忘初心,何惧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品读

说起《三国演义》,谁是您心目中的第一英雄? 如果问小时候的我,谁是三国第一大佬,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曹操。曹操的大气磅礴、才华横溢和天生领导者的形象深深震撼着我。 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另一位成天跑路的爱哭包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入选了“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家庭经典书目”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翻开其中关于刘备的篇章。

深图品书|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小径分岔的花园》品读

一个谜语,通常谜面唯一不准用的字会是什么? 对,没错,就是谜底本身。 如果有一个故事通篇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层层套娃似的神奇而瑰丽的哲学故事,初读感觉似乎云里雾里,或许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谜语。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显赫的祖先最关心的也是深不可测的,是时间问题,而祖先的手稿中却唯独没有出现时间问题,甚至提都没提过,那么故事里所提及的花园或许就是一个谜语,谜底就是时间,而时间是无限分岔的。

仰观宇宙的残酷与浪漫——刘慈欣《朝闻道》品读

倘若有一天,宇宙的至高真理向你敞开,你是否愿意做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选择,用死亡的代价来换取这世间全部真相?今天为大家分享这部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刘慈欣的经典作品——《朝闻道》。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专题讲座

更多

《理想国》的正义论及其当代反思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与思想史上奠基性的经典名著,该书提出了政治、哲学、伦理学与美学等重要命题,至今仍然是后人无法绕过的理论。虽然涉及诸多学科与问题,但是正义论是其中的主线。正义既是与勇敢、节制、智慧并列的美德,也是其他美德的前提和基础。正义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则需要解释什么是正义、正义的人是否幸福。本场讲座试图解析柏拉图的思想,并且思考其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孟子》中的教子之道

孔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其精华凝结在《论语》《孟子》里。本次讲座将从说文解字入手,通过对“人”“企”“君”“仁”“习”“乐”“易”“书”“思”“迁”“改”“友”“教”等汉字字源的梳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述《论语》《孟子》中格言警句,解读《论语》《孟子》中的教子之道,展现孔孟的智慧,解答人们教子中存在的诸多困惑。

回归宁静——梭罗《瓦尔登湖》的历史启示

1845年7月4日,恰逢美国独立日,曾就读于哈佛的梭罗,带着一把斧子来到了瓦尔登湖,这一年他刚刚28岁。随后的2年零2个月,梭罗独居于此,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以此为题材写成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 梭罗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他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本次讲座马敏教授将分享2016年金秋的瓦尔登湖之旅,介绍梭罗的生平和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思想,分析其历史意㌳6†謀

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经典

2019年3月8日“深圳图书馆青少年阅读基地”在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揭牌,并开展以“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经典”为主题的文化学者高端对话活动,面向千余名二高学子及家长开展对话交流,探讨学生时代的经典选择与阅读方法。

知美学堂

更多

龙门石窟: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本次讲座分三个部分展开,首先从洛阳的地理人文环境、“永平求法”背后的故事、佛寺丛林制度的中国化、佛寺建筑布局的中国化、神权与皇权的完美结合、佛教艺术的中国化等六个方面论述龙门石窟何以称为“中国佛教”石窟的圣地;其次简要介绍龙门石窟的历史进程与艺术特征的五个方面的表现;并精选出百余张图片,从多个方面展示出中国石窟石刻宝库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

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讲座首先评述西方汉学在研究中国摩崖石刻时所倡导的地理景观学方法,认为这一方法往往包含了非时间、非历史的因素,容易将历史上累积生成的景观理解为设计景观,或者艺术创作。摩崖石刻生态学的概念,须考虑到题刻常常是就地取材,其意义须从功能、成本、技术以及最终的形式中探求,同时要引入时间变化的视野。讲座还将讨论,由于摩崖嵌入了山林之中,文字的辨识与推求往往使得观览风景转换为阅读风景,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塑造名胜的方式。

〈湖天春色图〉与〈野墅平林图〉再议——吴历与澳门的隐秘联系

《野墅平林图》以其浓郁的西画画法和背后的中文签款,通常被认为是耶稣会士利玛窦的作品。尽管也存在不同的意见,但多数人的看法仍然将其放置在16-17世纪之交的晚明语境之中。《湖天春色图》则是清初六家之一的吴历作品,其绘制年代在康熙十五年(1676),画以清润劲健的笔墨极力抒写江南初春的湖天盛景,以表示吴历对于其天主教同道和耶稣会传教士鲁日满的感激之情。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幅绘画从未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笔者通过图像的细读和文本考辨,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澳门的隐秘联系,并对图像的年代提出新的看法。

晋见中国:山西古代建筑意境的美学实现

1932年,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提出了包含但不限于“诗意”“画意”的“建筑意”概念。中国古典“建筑意”的形成,其过程是漫长的,其层次是复杂的,其表述是抽象的,而追随《黑神话·悟空》足迹,走进山西大地上的太原晋祠、佛国五台、浊漳河谷等经典古建空间,这种虚幻迷离的“建筑意”,却通过地理、历史、人居、塑像、绘画、精神6层美学空间递进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