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源

更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诗、礼、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诗、礼、乐(二)

深图品书|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小径分岔的花园》品读

仰观宇宙的残酷与浪漫——刘慈欣《朝闻道》品读

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

更多

考古发现与深圳历史研究——从咸头岭开始讲起

咸头岭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深圳有7000年的人类发展史。屋背岭等商时期的文化遗存,揭示了3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文明存在。大梅沙、叠石山等遗址出土春秋战国青铜器、铁器和陶瓷器有文明进程的烙印。南头红花园东汉墓乘法口诀铭文砖的发现,说明九九算术早在1800年前已进入平常百姓家。深圳因盐而兴,东官郡、宝安县和城建应运而生。东晋南朝埋葬制度和随葬品反映了与中原文化高度融合......古今深圳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作为深圳古代历史研究、考古发掘的重要参与者,深圳博物馆原馆长杨耀林先生将在本期讲座中以咸头岭为起点,讲述深圳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沿革。

深圳地名掌故趣话

今天的深圳市,其前身是宝安县。再往前追溯,则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析出的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而香港,则是于清末被英国占去的新安县的一部分。可见,深圳并不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而地名则是承载着历史的。400多年来,深圳的地名和沿革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其中有什么样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深圳的古代教育与百年老校

深圳的教育史延续千年,标示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沉淀着深圳文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兴办新学校,1906年,原凤冈书院更名为凤冈学校,这是近代深圳第一所新型学校。深圳的百年老校分布在各个区域,其中仅观澜就有三所百年老校,谱写了一曲深圳教育辉煌篇章。本期将通过对深圳宋元时代、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教育与百年老校的探讨,带领读者了解深圳古代的教育,以及深圳历史文化的传承,让这些百年老校焕发新的生机。

吾城吾乡—深圳历史文化寻踪

“深圳曾经是个小渔村”“深圳曾经是文化沙漠”......这样的表述屡见不鲜。事实是这样吗?本期讲座将通过杨耀林、廖虹雷和蒋荣耀三位的对谈,从深圳 1700 年以上的城市历史,南头与大鹏的“双城记”,到300年以来深圳广府与客家乡村独特的文化特质、民俗魅力以及开放精神,解密历史上“深圳人”不为人知的成就,以及历史上的“深圳人”对今天深圳人的精神影响和启示。

健康讲坛

更多

生前预嘱话你知——2023肿瘤防治宣传周专场讲座

生前预嘱(Living Wills)不是遗嘱,而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包括:我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帮助我……此外,假如家人或亲友确诊癌症而其本人尚未知晓,应不应该、又该如何告知坏消息?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应做何种准备缓解身心痛苦?2023肿瘤防治宣传周专场讲座将围绕“生前预嘱”“坏消息的告知”及“缓和医疗”等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当走到生命的险滩,我们该如何做。

揭秘“百变魔王”,认识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超过了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该病常发生于老年人,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5-58岁。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髓瘤的发病也逐年增高。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早期常无典型症状,主要表现有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反复感染等症状,尤如“百变魔王”,不易被早期识别,往往误诊为多个系统的其它疾病,容易造成漏诊、误治。本期讲座将为我们澄清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的认识误区、误诊原因,以及针对性筛查及患者教育等内容,让我们认识多发性骨髓瘤,懂得针对性早筛查,达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

辨证施治,祛除头晕——专家和你谈谈头晕眩晕那些事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成年人头晕的患病率达20%~30%,老年人几乎50%以上都有头晕或眩晕。由于头晕或眩晕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患者就诊的时候往往给医生说不清;同时,头晕或眩晕的病因繁多,如梅尼埃病、耳石症、脑供血不足、青光眼、颈椎病等等都可能有头晕的表现;不同专业的医生在接诊患者时也有其局限性,从而最终使得疾病的诊断受到影响,当然也会损害疗效。本期讲座将拨除头晕的迷雾,解析如何对症施治,还脑海一片晴空。

中医运动养生,选适合自己的

中医运动养生强调要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药王孙思邈认为,运动能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本期讲座嘉宾将分享如何顺应四时规律来运动、养生如何动静相宜、每人具体要做多大的运动量才合宜以及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深图品书

更多

深图品书|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小径分岔的花园》品读

一个谜语,通常谜面唯一不准用的字会是什么? 对,没错,就是谜底本身。 如果有一个故事通篇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层层套娃似的神奇而瑰丽的哲学故事,初读感觉似乎云里雾里,或许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谜语。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显赫的祖先最关心的也是深不可测的,是时间问题,而祖先的手稿中却唯独没有出现时间问题,甚至提都没提过,那么故事里所提及的花园或许就是一个谜语,谜底就是时间,而时间是无限分岔的。

仰观宇宙的残酷与浪漫——刘慈欣《朝闻道》品读

倘若有一天,宇宙的至高真理向你敞开,你是否愿意做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选择,用死亡的代价来换取这世间全部真相?今天为大家分享这部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刘慈欣的经典作品——《朝闻道》。

《西游记》第33难到35难还记得吗?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里,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比如求取芭蕉扇、行医朱紫国、三打白骨精……但有一处却是非典型性的磨难,因为既不是那种传统的围绕抢吃唐僧肉的魑魅魍魉,也没有吃小儿心肝抢童男童女来危害一方,而是一种秀晒炫竞赛式的能力大比拼,那这是哪一难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部入选了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的经典作品—《西游记》。

荒野爱情,道阻且长,呼啸生长,道尽恶善——《呼啸山庄》品读

狂风呼啸,远离尘嚣的荒野上,有一座庄园。 北风所及,削瘦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窄小的窗子深嵌在墙里,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块保护着。而在庄园门口,笔直地站着一位青年,他阴鸷的目光,定定地注视着狂啸而去的方向。 没错,这个冷峻惊悚的画面出自《呼啸山庄》,今天就为各位读者分享这本收录于南书房家庭经典藏书的作品——《呼啸山庄》。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专题讲座

更多

《理想国》的正义论及其当代反思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与思想史上奠基性的经典名著,该书提出了政治、哲学、伦理学与美学等重要命题,至今仍然是后人无法绕过的理论。虽然涉及诸多学科与问题,但是正义论是其中的主线。正义既是与勇敢、节制、智慧并列的美德,也是其他美德的前提和基础。正义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则需要解释什么是正义、正义的人是否幸福。本场讲座试图解析柏拉图的思想,并且思考其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孟子》中的教子之道

孔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其精华凝结在《论语》《孟子》里。本次讲座将从说文解字入手,通过对“人”“企”“君”“仁”“习”“乐”“易”“书”“思”“迁”“改”“友”“教”等汉字字源的梳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述《论语》《孟子》中格言警句,解读《论语》《孟子》中的教子之道,展现孔孟的智慧,解答人们教子中存在的诸多困惑。

回归宁静——梭罗《瓦尔登湖》的历史启示

1845年7月4日,恰逢美国独立日,曾就读于哈佛的梭罗,带着一把斧子来到了瓦尔登湖,这一年他刚刚28岁。随后的2年零2个月,梭罗独居于此,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以此为题材写成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 梭罗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他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本次讲座马敏教授将分享2016年金秋的瓦尔登湖之旅,介绍梭罗的生平和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思想,分析其历史意㌳6†謀

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经典

2019年3月8日“深圳图书馆青少年阅读基地”在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揭牌,并开展以“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经典”为主题的文化学者高端对话活动,面向千余名二高学子及家长开展对话交流,探讨学生时代的经典选择与阅读方法。

知美学堂

更多

知不知而为:《知美学堂》与我的“把自己作为方法”

本次讲座为《知美学堂》系列讲堂最为特别的一讲,是策划人、著名设计师、文化学者、《知美学堂》总策划兼主持人韩湛宁先生揭秘《知美学堂》的策划缘起、每场专题的选题与视觉设计构想等相关台前幕后的故事。以“把自己作为方法”作为线索,讲述以《知美学堂》为代表的韩湛宁先生20年来的海报设计与深圳文化发展背后的联系与脉络。从平面设计到公益广告,从设计之都到图书馆之城,从读书月到文博会,从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到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20年来,他积极投身于他热爱的城市的一切文化发展历程之中,而他的海报设计,就是这些文化历程的见证与阐释。

满壁丹青——敦煌壁画的制作之美

手、技法和材料,是每一位画家赖以为生的亲密伙伴。公元五到十四世纪,敦煌艺术家是如何绘制出一铺铺美轮美奂的壁画的?艺术家如何用“手”来思考?来自印度和汉地的壁画知识如何相互竞争,又相互交织?本期知美学堂王玉冬教授尝试从艺术制作和技法的角度,去分析、欣赏敦煌壁画,从而讲述一个敦煌壁画艺术的全新故事。

雪舞寒山——隋唐的白瓷

陶瓷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也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创新。至迟,六世纪中叶以后,华北平原的窑场就已经获得了纯白色高品质的窑器。这类如银若雪、微透冰光的制品,在极短时间内,成为帝胄贵族、仕宦阶层关注的珍物,甚至开启了陶瓷进贡、类官窑属性的先河,并进而被整个社会推崇和追捧。洛阳周近窑场以及巩县窑和之后的邢窑,最早触顶。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随之而来。同时中国窑器也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达到历史时空中陶瓷和玻璃相互最接近的临界点。

不散的筵席——《韩熙载夜宴图》与宋代风尚

讲座以北京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主要对象,同时参照其他多本不同时代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包括台北故宫本、杜堇款本、唐寅本、仇英本等),进行图像学分析与细节比对,研究不同图本图像上所反映出的差异,揭示出了其中所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 嘉宾将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解读画面要素及其背后反映出的审美风尚之变,是对传世古画的探索性的图像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