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观澜松元厦·陈氏宗祠 时间:2019.01.11 来源:原创

  • 作者:xgh
  • 拍摄者:xgh
  • 拍摄时间:2018.03.15
  • 关键词:观澜 松元厦 振能小学
  • 相关古村:松元厦
  • 相关古建:振能学校
  • 相关人物:陈振能
  • 相关掌故:振能公买书故事

 松元厦始祖宗祠“振于无境,能而有为”楹联熠熠生辉。祠堂大门一连三进,刻有木雕楹联。每年农历九月二十日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

    据《松元厦陈氏族谱》记载,振能公原名陈王宁,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终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享年69岁,自幼聪敏过人,少年好学。为谋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携家眷自五华长乐前往惠阳、东莞、宝安,抵达当时称为“七都洞”的地方,见此地青松苍翠、背山面河是适合安家的风水宝地,于是搭起草寮,垦田捉鱼。将简易的茅草屋叫做“松园厦”,后逐渐演变成“松元厦”。

    相传振能公重视后辈教育,撰联“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至今族人还流传着劝学的童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经过艰辛创业,振能公及其族人在松元厦开枝散叶,经济也日渐好转,并开始集资设立私塾,合购图书,礼聘名师教授。此后,振能族人秉持了崇文尚学的家训,广开蒙馆,文风蔚起,学人辈出。

1911年,由振能族9间私塾合并为200多人的永修小学。1914年,在永修小学基础上集资创办了新式教制的振能小学。1929年,海外振能族华侨筹资白银四万两,建成了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命名为振能学校。临近地区大批青少年慕名而来,有学生300多名。1946年又开设中学课程,后合并成为观澜中学。在当时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观澜地区,依靠一个宗族的力量,同时开设小学和中学,堪称惠东宝地区教育的一项创举,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