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

深圳文献库

纸本文献

作者捐赠

作者人物

文献活动

文献发现

共有47283条记录,耗时[1.598]秒
  • 国家命运 作者: 吴敬琏著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本书着眼于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的关注与探讨,从转型期经济走势、经济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企业发展、金融业、房地产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和展望。
  • 国家命运 作者: 吴敬琏著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本书着眼于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的关注与探讨,从转型期经济走势、经济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企业发展、金融业、房地产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和展望。
  • 接受美学与象思维 : 接受美学的“中国化” 作者: 窦可阳著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本书以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为参照系,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其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接受美学的“中国化”研究,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找寻到两种理论体系的深度契合点,并以《周易》经传接受、李白诗歌对《庄子》的接受以及《文心雕龙》的接受之链等三个典型的接受范例为切入点,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演绎和阐发笔者对接受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想法。
  • 接受美学与象思维 : 接受美学的“中国化” 作者: 窦可阳著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本书以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为参照系,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其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接受美学的“中国化”研究,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找寻到两种理论体系的深度契合点,并以《周易》经传接受、李白诗歌对《庄子》的接受以及《文心雕龙》的接受之链等三个典型的接受范例为切入点,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演绎和阐发笔者对接受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想法。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2014(总第3辑) 作者: 任平主编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江苏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发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 英文共同题名:Marxist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本书设有“范式专题”、“专家评论”、“学术争鸣”、“国外观点”、“发展理论”五个栏目,收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范式的发展逻辑》等文章。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2014(总第3辑) 作者: 任平主编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江苏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发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 英文共同题名:Marxist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本书设有“范式专题”、“专家评论”、“学术争鸣”、“国外观点”、“发展理论”五个栏目,收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范式的发展逻辑》等文章。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第17卷第1期 作者: 王杰主编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英文共同题名: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 本书主要刊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兼及人类学、文化研究等主题,收录文章包括《由马克思“世界文学观”看文化“全球本土化”》、《大众性美学原则——威廉斯与毛泽东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柏格森哲学中的直观和美学思想》、《微时代的亚文化生产及其价值悖论》等。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第17卷第1期 作者: 王杰主编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英文共同题名: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 本书主要刊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兼及人类学、文化研究等主题,收录文章包括《由马克思“世界文学观”看文化“全球本土化”》、《大众性美学原则——威廉斯与毛泽东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柏格森哲学中的直观和美学思想》、《微时代的亚文化生产及其价值悖论》等。
  • 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史纲要 作者: 冯景源著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各个时期的文本的研究,剖析了唯物史观的孕育、发展、成熟及其创新的具体过程,全面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史。
  • 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史纲要 作者: 冯景源著 出版者: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各个时期的文本的研究,剖析了唯物史观的孕育、发展、成熟及其创新的具体过程,全面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史。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