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传统服装制作技艺 时间:2020.04.02 来源:原创

“衣食住行”一词最早出自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多年后,同为广东人的陈国雄接过父辈衣钵,将“衣”饰文化发扬光大。目前刚刚入选深圳龙华区区级非遗名录的“陈氏传统服装制作技艺”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走进千家万户,成就美好的中华服饰传统。

改良“新中式装”为代表


盛夏骄阳,当“深圳记忆”项目组走进陈氏传统服装制作工作室及展示厅,浓郁的东方美学文化扑面而来。轻薄而质朴的面料、精良的工具配以民国风格的桌椅板凳,一件件精致挺刮的成衣陈列其间,让人眼前一亮。

现年56岁的陈国雄有着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他的小时候,更多的是在缝纫机的踩踏声度过。剪刀、针线、缝纫机是他童年的“玩伴”,不过,让人高兴的是,他比同龄孩子有更多新衣服穿。

陈国雄出生于汕头市潮阳县的一个裁缝世家,1978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随父亲陈耀坤学习陈氏传统服装制作技艺,1985年前往香港定居,期间受到同样出生于潮汕的香港服装大王林百欣成功经历的启发,于1986年前往深圳创立经营服饰品牌。陈国雄表示,他这一辈子就完成了“做衣服”这一件事,“已经做了30多年,还要继续做下去。”

陈国雄介绍说,陈氏传统服装是以经过改良的新中式装为代表的系列男装。其制作技艺已传承近百年,目前主要分布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服装基地。


陈国雄表示,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世人称为中山装。“中山装的样式大约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基本成型,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领、四个有笔架形袋盖的贴袋、袋盖上有纽扣, 前门襟有七粒纽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带和开衩。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山装虽然在款式上有个别的变动,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的改动就是把七粒扣改为五粒扣;后背取消腰带、开衩;上口袋有褶裥式的贴袋改为平贴袋。”陈国雄说:“这些改变在20世纪三十年代完成后,中山装的形制基木稳定下来。中山装款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局部变化,整体不变,并且由繁到简,结构更加清晰,线条简练滑顺。”

“长期采用精制工艺”


一手执尺,一手持剪,一根软尺搭肩,标准的设计师模样。陈国雄向记者展示一件优良“国服”的制作流程,他说:“新中式装在缝制工艺上可分精制和简制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便服穿用。陈氏传统服装制作技艺长期采用的是精制工艺。一套剪裁优良的新中式装,要从量体开始。量体一定要由专业的师傅操作,并做好数据记录。一般标准测量有衣长、总肩宽、胸围、胸宽等17个部位的数据。然后是选料,新中式装一般与西裤配套穿用,多选择纯毛织物为面料,面料的颜色多为单色;接下来,制图、制板、剪裁、成衣缝制,最后是质量检验。”

“一挺、二平、三直、四服、五窝、六圆、七顺。”陈国雄表示,一套新中式装的完成,需要一百多套工序,而口袋和领子制作,是工艺中的关键所在,尤其重要。

“从一块布开始”


从曾祖父的制衣坊开始,到如今陈国雄的七层品牌大楼,其间经历了无数的酸甜苦辣。已是陈氏传统服装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陈国雄,谈及对服饰的理解,他认为,外衣是内在的体现,陈氏传统服装制作技艺是时代的产物。

“要让一块布进化为无缺陷男装。”陈国雄说:“千百年来,传统服装无论从服装样式,还是服制背后的文化,都能体现或折射出华夏文明的遗风遗韵。尽管中山装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人们普遍认为孙中山本人参与了制作、设计与改进。新中式装开创了中国男装的新纪元,它显现出独特魅力。但是,传统文化需要时尚的碰撞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传统服装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是一份民族自尊。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力,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意义重大。”

原文标题:深圳记忆 | 陈氏服装制作技艺:“从一块布开始的东方美学”,转载自读创文化广场2019年6月24日报道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通讯员 肖更浩/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