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内画 时间:2020.04.02 来源:原创

作为非遗传人,除了要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拥有独门绝技,还需秉承“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内画艺术家王一帆便是如此。

王一帆“壶盛苑”内画工作室,只见其作品满屋,其人依然温和内敛。不同的是,工作室规模扩大,除了巧夺天工的内画艺术品夺人眼球,王一帆技艺传承有序,中华传统“内画”艺术也在他的坚持下,传播到世界各地。

“源自京城,扎根深圳”

王一帆出生于“内画之乡”河北文安,他自小对“内画”耳濡目染,并师承“内画泰斗”王习三老先生。据王一帆介绍,“鼻烟壶内画”始自明末清初,自清朝乾隆时期最盛,“‘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在‘内画’刚兴起的时候,绘画主要采用的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主要依靠毛笔勾线点染。‘深圳内画’已经吸收了多个流派的特点,色彩逼真,墨色典雅。”

装有十几根勾笔的锦盒、数个水晶无色鼻烟壶、五颜六色的调色板,一张工整的几案,构成了一帆做“内画”的全部。“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勾笔,做画全靠它,当年学徒都是从做绘画工具开始,而且,这些工具都是不外传的。”王一帆介绍说。

说起“衡水内画”辗转“迁徙”至深圳的过程,王一帆表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1992年,王一帆应邀南下传播内画艺术,从此扎根深圳。为了传承内画技艺,他放弃了经商的机会,开始潜心做画。在继承王习三内画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第四代传人王一帆还融入了新的表达方式,绘制出了更多新颖的肖像、动物、名画系列。此后,除了儿子、女儿继承家学,一批批来自海内外的年轻人也拜在他的门下,如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俨然一个内画艺术家“联合国”。至此,内画艺术在深圳有了一席之地,不仅被列入深圳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一帆也成为该行业的领军人物。

外有山水,“内”有乾坤

没有哪件艺术品如内画鼻烟壶一般,小小一樽,诞生时间只有两百多年,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体积虽小,却能容纳整个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仍然是盈盈一手间。

“目前记载最早的内画应是1816年甘桓文的作品,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王一帆表示,内画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在鼻烟壶内壁采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反向绘画,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各种题材。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手绘制精妙入微的画面,此乃鬼斧神工之作,如若不是亲眼看见,我们很难想象万丈江山,就藏纳在这不及巴掌大的鼻烟壶中。

崇山依旧险峻挺拔,松柏依旧葱茏,尺寸的收缩,丝毫没有影响本应大笔铺张的国画之美。王一帆的神妙笔作,将水墨画、山河图的精神意境全部绘制于这个盈寸天地之中。

多年来,王一帆创作作品无数,题材各样。谈及他最心爱的作品,当属大尺幅的《富春山居图》和八件套的《清明上河图》,“对内画艺术而言,最大和最小的作品难度最大。这两套作品获奖无数,是我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抱在手里,不眠不休,日夜精制的呕心沥血之作。”王一帆说。

内画精萃,得其“内化”

创作内画,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之处是有限的空间以及需要反手作画,这也是每一个内画艺术家面临的主要难题所在。

所谓“不冤不乐”,王一帆认为,最难的地方也是最有乐趣之所在,“创作内画时,需要在这盈寸天地间做到手指和笔杆挥洒自如,这极其考验一个人的耐性。一手执壶,一手作画,作画时需要在壶内反手描绘,如此,才能让人们在外部看到正面的画像结构。”王一帆说:“

诸多限制,对于一个内画家而言,如若没有做到心中有画,没有对画笔有精准的把控,能在分毫之间,拥有此掌上精华,可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内画艺术的精髓在于反复的练习,把技术和艺术吃透,在心中做到真正的‘内化’,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